sunsili 发表于 2024-4-4 11:48:14

清明时节——细雨踏青日,思怀故人时

清明时节——细雨踏青日,思怀故人时


清明节,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  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相传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吃的。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打好行装,悄然到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古代人清明节有何习俗?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因季节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远足踏青、亲近自然。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它提醒我们,每一个曾与我们同行的生命,无论长短,都曾在岁月的画卷上留下独一无二的印记。

他们的笑容、教诲、付出,如同滋养我们心灵的春雨,无声却有力,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多了份坚韧与智慧。

清明,是哀思,是怀念,更是希望。让我们在缅怀中汲取力量,在感恩中坚定信念,在希望中携手向前。


sunsili 发表于 2024-4-8 23:43:47

清明节的历史起源与寒食节紧密相连,两者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融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清明节。以下是清明节的历史起源、相关传统习俗及其与寒食禁火习惯的关系的详细解释:
历史起源:

1. 清明节的节气起源: 清明最初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大约在每年公历4月4日、5日或6日,此时大地回春,气温升高,万物生长,天气清澈明朗,故名“清明”。

2. 寒食节的出现: 寒食节则是一个比清明节更早的节日,通常在清明节前一天。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广泛接受的是与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介子推的传说有关。据史载,介子推在晋公子重耳流亡期间曾割股奉君,但在重耳回国即位(晋文公)后,介子推不愿受封赏,隐居山林。晋文公为逼其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与其母被烧死。为了悼念介子推的忠诚与高风亮节,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遇难之日禁火寒食,以此纪念。

3. 寒食与清明的融合: 随着时间推移,寒食节的禁火习俗逐渐与清明节气的祭祀活动相结合。到了唐代以后,寒食节的影响逐渐减弱,清明节成为扫墓祭祖的主要节日。人们在清明节前后祭扫亲人坟墓,追思先人,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传统习俗:
1. 扫墓祭祖: 清明节的核心习俗是扫墓,即前往祖先墓地清理杂草、整修坟茔、摆放祭品、焚香烧纸、献花、行叩拜礼等,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与敬意。
2. 寒食禁火: 寒食节期间,人们会停止使用烟火,食用预先准备好的冷食或熟食,以示对介子推的纪念。这一习俗后来部分融入清明节,部分地区至今仍保持清明当天或前一日禁火、吃冷食的传统。
3. 踏青郊游: 清明时节,春光正好,人们借此机会外出游玩,欣赏自然风光,有“踏青”或“春游”之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4. 其他民俗活动: 包括荡秋千、蹴鞠(类似足球的游戏)、打马球、插柳等。这些活动既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也有助于强身健体,抵御寒食后的身体不适。

寒食禁火的原因:寒食禁火的直接原因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是出于对这位忠臣的纪念。然而,这一习俗的形成和延续还与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因素有关:
•改火习俗: 古代社会,火的取得和保存极为重要。每年春季,人们会举行仪式更换新的火种,称为“改火”或“请新火”。改火之际,旧火会被熄灭,期间禁止生火,以此象征新旧交替,祈求新的一年里火的安全与丰饶。
•防火防灾: 初春季节气候干燥,火种保存不当易引发火灾。禁火习俗有助于减少火灾风险,特别是在森林茂密地区,禁火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
•养生保健: 食用冷食或熟食有助于调整饮食结构,减轻肠胃负担,适应春季气候特点。同时,禁火活动促使人们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有益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清明节的历史起源与寒食节密切相关,其传统习俗包括扫墓祭祖、寒食禁火、踏青郊游等,其中寒食禁火的习惯源自对介子推的纪念以及古代改火习俗、防火需求和养生观念的综合体现。随着历史变迁,清明节已成为华人世界中缅怀先人、亲近自然、弘扬家族精神的重要节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时节——细雨踏青日,思怀故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