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5605BT串口AT指令蓝牙音箱IC 支持U盘播放FM收音SPP\BLE数据透传

谷动谷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为何揪着双酚A不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4 05:1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双酚A又名二酚基丙烷,简称BPA,是制造聚碳酸酯、环氧树脂及不饱和聚酯树脂等塑料的添加剂。聚碳酸酯主要用于生活用品,如婴儿水瓶;环氧树脂及不饱和聚酯树脂等塑料主要用于食品罐内衬、光碟、眼镜片、牙科密封剂等。
4 g8 D+ K) r9 j$ E) V1 N% O/ Q% Q: ]  w' B" }
是否有毒争论激烈
# X( t$ d9 u9 a/ d$ ~5 O2 \& J5 o3 f& Q
加拿大的调查发现,人群中91%的人尿中双酚A或其代谢产物阳性,平均值为1.16μg/L,其中6~11岁的儿童组别数值最高。美国的检测数据与之类似,人群中尿双酚A阳性率超过92%。因此,双酚A的安全性理所当然受到公众的关注。双酚A的结构类似雌激素,经转化后可以产生弱雌激素作用。学术界对它有过深入的实验研究,但这些实验研究结果大相径庭——  h/ X5 x, G) b# l
4 J! x2 w& Y$ b- O( j
争论一:双酚A是否有那么严重的毒性?+ W. {9 j+ `  n

9 Q0 K$ s/ T- w* d) m6 k有调查说,尿中双酚A可通过胎盘进入胚胎体。还有人应用先进的仪器和方法做了更深入的研究,认为双酚A进入细胞内与细胞溶酶体相结合,应用电子探针甚至可观察到有结合DNA的迹象。而另外的研究则发现,双酚A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很短,很快代谢为双酚、4-羟双酚、4-酚甲醇等,并全部失去类似雌激素的结构,也就失去了弱雌激素的活性。  d4 ]/ {& R4 ~9 h

6 r/ [( L+ i0 ]( Z/ e& O争论二:“弱相互作用理论”是否存在?
  p3 l( F6 x2 a1 O# w+ ^& H8 g% [  o! M; l- h# d1 n
近几年,有学者根据内分泌素有不同感受器的观点提出低剂量接触危害学说,也就是说小剂量物质就能引起较大的反应。研究者发现,在兔孕期不同时段向宫内滴入极低剂量的双酚A,就可使兔下一代生长发育受到明显影响。研究显示,接触方式不同,感受器不同,出现的反应也不中科白癜风微博同。而反对者说重复实验得不出相同结果。
* s3 F1 v8 Y2 `% E5 _9 h3 v0 G
: k, T5 J. n1 Y, x7 y争论三:是否与慢性病发病有关?
7 f% g# ?2 m: X; C) a3 o
9 w: M+ m( i1 }( G* P通过人群研究进行风险评估需要复杂的流行病学调查,目前已有的涉及对人几种内分泌作用影响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均不理想。如美国一篇报道对近1500名成年人进行的尿样调查显示,尿中双酚A水平较高者与对照组相比,患心血管病的风险会增加两倍,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一倍。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在此前对人的脂肪组织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则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c7 E. Z' z% w  H
. ?9 P, M5 }# _
买奶瓶看瓶底数字% J+ l/ @6 L% ^: e) `: m  P
我国卫生部准备禁止在聚碳酸酯奶瓶中使用双酚A也是有理由的。国外有先例,挪威最早实施,加拿大紧跟,美国FDA也于2008年做了这一规定。
0 Q* J* t  |! S: L2 [7 y% \0 x4 ~# d. |2 P' j* P8 c* {
公众想弄明白的是,未来要禁用的只是婴儿食品容器,还是其他与食品沾边的容器,如食物罐内衬、食物瓶盖密封垫圈等。
& ~3 Y; ~+ a* L' D) F. ?
! z) x6 L) p0 G# J+ S美国FDA规定的双酚ATDA(每日最高耐受量)为0.05mg/kg,至今未修订。也就是说,双酚A还是可以吃一点的,一个60~70公斤的人,每天吃进3~4mg是允许的。4 e$ F4 n% s, t- Y/ _0 s) L
) F- X( i, z/ i, r+ L" w- r' K+ U) ?
事情真相虽远未阐明,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按标准应用的态度是科学的。标准规定碳酸酯树脂和成型品中酚的溶出量不大于0.05mg/kg。也就是说,吃了1公斤用此容器存放的食物所摄入的双酚A,不过摄入了可允许量的1/60~1/70。这说明双酚A也没有那么可怕,不必过度惊慌。8 u2 t4 Z$ O$ H
8 e/ x; X1 x  r  w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深圳市光明谷科技有限公司|光明谷商城|Sunshine Silicon Corpporation ( 粤ICP备14060730号|Sitemap

GMT+8, 2025-8-14 14:27 , Processed in 0.076448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