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而态度,首先表现在言行上。
前两天去医院体检,感觉跟以往上医院有些不同,每个环节是那样顺畅,让人的心情也舒畅了不少。仔细观察,是医护人员的热情、微笑、主动问询这些言行不一样了。每当你在楼道找寻要体检的科室时,但凡碰到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都会主动过来问你需要什么,或当你询问后,他们总会指引你快速找到目的地。这种多少年来少有的言行变化,不管是刻意的也好,还是偶然的也罢,都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在证实着:医护人员自身的态度在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也在改变着患者对医者以往那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大多数人走进医院时,都有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一般是将医生作为救世主,希望能在此寻求到安慰与帮助,这个帮助当然不仅仅是一堆能治病的药,有些脆弱的人还需大夫给自己吃个“定心丸”。就像《羊城晚报》一篇题为《老火汤成就13年医患佳话》所报道的那样:他,10年内两次大手术救了她;她,从不信任到信任他;她,为了感恩,出院后每周煲汤送恩人,这一送,就是整整13年。一次手术中,74岁的她在手术前吩咐儿女,做手术就会有风险,万一手术失败了,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追究医生的责任,因为医生都是为病人好。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尽到了做医生的本分,一个是有恩必报的善良人。这种感动,往往来自人内心的触动,这种善良,是感动之后人性的洗礼。
诚信是连接医患之间的纽带。医患关系一直是全社会难解的一个课题,医者有医者的难处,患者有患者的痛苦。按理来说,这两者应是土地与庄稼的关系,而不是水与火的关系。遗憾的是,事实上往往患者大多数都是忍气吞声,而医护者人身安全竟得不到保障,还不时被媒体曝光,各自都站在各自的立场,缺少了应有的信任。在这些问题上,通常人们的认知度还是存有个体差异的。笔者认为,除了政策性问题 “看病难、看病贵” ,还有医护人员的职业水平以外,态度同样也是关键点,也是引发矛盾的关键点。医者将患者放在什么位置,一个微笑、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这都是一种友好态度的具体表现,是治疗心病的最好方法。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肖卿福,他的颁奖辞里有句话:“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心结打开,沟通自然顺畅。就像湖南“手术室遗书”事件:在手术室内,一位护士捡到了一位患者写的遗书,遗书称“如果手术出了意外事故死亡,必须由院方最低赔偿30万元。赔偿未到位,尸体坚决不出人民医院大门”。医患之间诚信不够,心结没有打开,这不仅让患者在精神上得不到解脱,还无形中加大了社会生存交易成本。医者跟患者建立友好关系,是医者在完成职业使命中的一道防线。就像杨沫说的,友谊能打开人们的心扉,让双方的心靠近,它能沟通人们的思想,即使是不同的思想,也能因为友情而互相谅解。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