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动谷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高边驱动芯片:老产品焕发新活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12 10:16: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边驱动芯片:老产品焕发新活力

在电源管理芯片中,有一个分支叫做驱动芯片。顾名思义,驱动芯片是用于放大控制电路的信号,使其能够驱动功率晶体管的中间电路。根据最终驱动的负载不同,驱动芯片主要分为电机驱动,显示驱动,照明驱动,音圈马达驱动,音频功放驱动等(如下图)。其中市场应用占比最高的是电机驱动芯片(约47%),其次是显示驱动芯片(约22%),照明驱动芯片排第三(约14%)。
我们知道常用功率器件(如Mosfet、IGBT等)结构一般分为栅极、源极和漏极、它的导通原理是:给栅极(G极)施加足够的电压,源极和漏极之间的PNP结导通,达到到开关闭合,电流通过的效果。驱动芯片的本质就是给栅极施加足够的电压,因此大多数驱动芯片都是栅极驱动芯片。由于功率器件有许多应用场景,各场景所需电压和电流范围差异极大,所对应的栅极驱动芯片也各不相同,根据栅极驱动芯片的电路拓扑结构不同,栅驱动芯片可以分为低边,高边、半桥、全桥和三相芯片,复杂程度依次升高,各类型的栅极驱动芯片对比如下:

为更好的理解栅极驱动芯片,下面以一个典型的电机驱动芯片拓扑图举例说明(如下图),电机的运转受主控芯片(MCU)控制,然而MCU输出的电源一般是3.3V或者5V,电流只有几毫安,如此小的电压和电流传导到功率器件上,无法驱动功率器件开通和关断,一般功率器件的开通电压在15V以上,因此需要在主控芯片和功率器件中间加一颗驱动芯片,起高低压隔离和增大驱动能力的作用,在三大核心器件共同作用下,给BLDC电机提供高压、大电流的驱动信号,产生 U、V、W三相控制电压,使BLDC电机按照控制指令 工作。

在上述例子中,为更好的控制电机,功率器件并不是单个的Mos管,一般是桥式结构,以全桥电路举例,如下图所示,电机的负载在四个Mos管的中间,当Q1和Q4导通时,电机正转,当Q2和Q3导通时,电机反转,简单的开关只能控制电机正反转,引入PWM控制可以实现方向和速度调节。下述拓扑图很像一个字母H,因此也叫H桥,如果只有左边的Q1和Q2,就叫半桥。Q1位于电源和负载之间的开关,也叫高边开关,Q2位于负载和地之间,叫做低边开关。

低边开关的驱动很简单,低边开关本身就是一个普通的NMOS,源端接地,只要栅极电压比Vth高就能开通。但是高边开关不一样,高边开关在电源和负载之间(正常使用PMOS,实际因为成本等原因仍然使用NMOS),打开之后源极和漏极电压是相等的,并且等于电源电压,因此驱动电压要比供电电压还高,需要用电容设置一个自举电路,自举电容不断充放电,才能保证高边开关持续导通。下图中绿色圆圈为高边开关,如图所示的绿色箭头为自举电容放电时,高边开关导通的情景。

高边开关已经诞生了十几年,此前由于市场规模不大,一直由ST、英飞凌、TI等海外巨头占据,国产栅极驱动芯片大多集中在半桥驱动,少有涉及高边驱动。但是新能源车的崛起改变了这一趋势,我们知道,汽车中存在着许多的开关电子,去控制汽车的各种灯、阀、泵、风扇以及各种风机,有需要的时候就打开,不用的时候就关掉,根据负载的情况还要在过流过载的情况下能监控和保护。传统汽车大多采用继电器作为开关去控制,搭配保险丝做保护。继电器作为机械开关,寿命短、易损坏、易发热、功耗高、EMC差,而且体积大,但优点是便宜。传统汽车的继电器是一个个大黑盒子装在配电盒里,一辆车大概1-2个配电盒,纯电气性质,没有电子元件,不可编程,一旦设计完成,不可更改,如果坏了就需要拆开来换,非常麻烦,传统配电盒及其原理如下图:

直到2016年特斯拉在推出的新的Modes3,在车身域中采用了大量HSD(High side driver,高边驱动)芯片替代了继电器和保险丝,车辆可靠性提高,可编程,能更好实现软件定义汽车,这种革命性的创新使得高边驱动的应用前景一下子广阔了起来(就像过去特斯拉引爆碳化硅市场一样)。其实在灯光类负载等小电流负载控制方面,高边开关(单芯片集成驱动+Mos+电流检测+热保护+电压保护+EMC+各种诊断)早已在10年前开始普及,但是高边开关成本较高(一般大电流高边产品是继电器方案的2倍以上),技术还在完善中,因此车载大电流负载控制仍在使用继电器方案。特斯拉的FBCM中使用了约50颗低阻抗大电流的Mos用于电源分配,小电流采用了英飞凌的HSD芯片,下图为NXP预测的乘用车配电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近年国产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越来越猛),高边开关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据统计,高边驱动芯片目前平均每辆传统燃油车需求为35颗,新能源车平均每辆需求为75颗,2023年中国汽车销量为3000万辆,按平均每颗1.2元人民币计算,对应市场潜在规模为15-20亿。数据显示,2022年国外巨头在国内大概有6.5亿销售额,高边驱动渗透率不足50%,未来随着渗透率的持续提升,高边驱动蛋糕预计将不断增大。

在高边驱动的市场里,英飞凌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产品型号最全、系列最多,涵盖了乘用车12V和商用车24V,产品在市场的应用最广泛;ST作为老牌车载芯片厂家,在市场上属于老二;NXP的HSD产品线来自飞思卡尔,产品线也很全;其次是TI,从2014年开始逐渐推出HSD产品,多应用于12V乘用车;最后是安森美,HSD型号相对略少,主要集中在小电流。

高边驱动作为一块肥肉,为什么国内厂商进展缓慢,国产化率不足1%呢,主要难点在于工艺制造,HSD和车规Mos搭配使用,甚至直接把Mos集成在里面,因此有车规Mos基础的海外大厂本身基础就比国内厂商好;其次海外功率大厂大多采取IDM模式,自己的工厂打磨出了独特的工艺,如英飞凌和ST,使用BCD和VDMOS工艺,推出2通道20毫欧,2通道30毫欧,甚至单通道2毫欧、单通道1.2毫欧的产品,在市场上遥遥领先。

国内厂商普遍在推出的是高Rdson的小电流产品,围绕80毫欧以上,推出4通道、2通道、甚至是1通道的产品,应用在小灯的开关,小电源配电上,产品比较零散,不成体系,并且小电流产品在车上用得不多,市场空间不大,因此国内厂商在高边驱动这块一直没成气候。目前发布了高边驱动产品的公司包括类比半导体(单通道6.5-80毫欧,双通道15-80毫欧)、明芯微、稳先微(单通道10-140毫欧、双通道25-140毫欧、四通道50-140毫欧)、帝奥微(4通道120毫欧)、瓴芯微(四通道160毫欧),此外,还有一大批创业公司正摩拳擦掌,在高边驱动的赛道跃跃欲试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深圳市光明谷科技有限公司|光明谷商城|Sunshine Silicon Corpporation ( 粤ICP备14060730号|Sitemap

GMT+8, 2024-11-24 21:41 , Processed in 0.33231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