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动谷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多角度揭秘“晚年乞讨”的叶企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21:1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多角度揭秘“晚年乞讨”的叶企孙


  叶企孙13岁考上清华,23岁名扬学界,曾教出79位院士,因在文革中受到迫害而“晚年乞讨”,被誉为“国人之光”、“ 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并在清华大学立了铜像。那么,谁是叶企孙?他“晚年乞讨”的经历是否属实呢?
一、出身官宦世家
  叶企孙出1898年7月生于上海的名门望族和官宦世家,祖父靠镇压太平军发家,父亲叶景文早年中举,曾与黄炎培一起赴日考察教育,与蔡元培等人也很熟悉,后任清华学堂国文教员、上海教育会会长等职,与上海名流姚字让、李平书联姻,两人都是辛亥革命时期掌控上海的实权派人物,其中,姚字让曾出任江苏咨议局议员、财政审查长、国会总议员等职。叶企孙哥哥叶鸿绩曾出任上海都督府司法衙门秘书处秘书、江苏省民政厅官员、第一届国会秘书、上海电话局长、青岛电话局长等职,是民国高官,后跟随国民党跑到台湾;叶企孙的姐夫都是高官巨富,解放前大多逃亡台湾;就连叶企孙本人也是民国高官。
二、深受美国教育
  因为父亲是清华学堂国文教员,1911年2月到10月,叶企孙进入该校学习,不过,这里的清华学堂尚未设立大学部,与日后的清华大学有天壤之别,某些媒体说他“13岁考上清华”,很容易让人误解为“13岁考上清华大学”,似在误导舆论;2年后的1913年夏,叶企孙考入清华学校(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18年毕业后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物理系,1923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当年10月启程回国,在游历英、法、德、荷兰、比利时5国后,于1924年3月回到上海。1925年8月担任清华学校副教授,1926年担任清华学校物理系主任、教授。
  叶企孙所在的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清华大学。设立大学部后,清华学校才逐渐改变了“留美预备部”的买办性质,成为中国高校,但该校浓郁的西化风气和亲美风气直到解放后才有所改变。因此,5年的清华学校教育,5年的赴美留学经历,使叶企孙在学到西方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深刻的美国教育,其言行必然留有明显的美国印记。
三、积极参政议政
  因出身官宦世家,又深受美国教育,叶企孙绝非像媒体鼓吹的那样“不问政治、不问宗教”,而是积极反共反苏。
  他拥护国民党和蒋介石,1939年1月,在《今日评论》1939年第一期发文支持蒋介石,盛赞抗日救国军;与蒋介石心腹、国民党特务头子、第20号战犯,曾担任民国政府浙江省长、教育部长、交通部长以及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即中统局长)、中央代理秘书长、中组部长等十多个重要职务的朱家骅是数十年好友,曾长期在清华大学担任领导职务,同样属于民国高官;抗战时期,曾与驻守天津的国民党特务王崇喜等人联系频繁,派遣“(学生)熊大缜通过搞电台等物资把吕正操拉到鹿钟麟一边”,即让熊大缜策反吕正操投靠鹿钟麟和蒋介石,从而瓦解八路军,扩大国民党在冀中的影响,为此,多次与熊大缜、王崇喜、许惠东等在天津党政军联合办事处密谋。解放后,叶企孙仍积极参政议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四、拒绝思想改造
  1950年6月23日,毛主席在第一届政协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文化教育战线上的知识分子要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的号召,自此,以高校教师为主要对象的思想改造运动拉开序幕。
  叶企孙却拒绝思想改造,声称说:“高校教育与科研,要‘自由、民主’”、“共产主义我赞成,最恨的是很多材料不让人看”、“战争永不会消除,帝国主义消灭后,共产党内部又要打了,南斯拉夫就是一例”,他还批评冯友兰发表的“美国法西斯化”观点太过分,被批判是“以资产阶级观点办清华”、“他是继续梅贻琦的传统”,1951年4月被免去清华大学领导职务。
五、教学成果一般
  虽然媒体吹嘘叶企孙培养79名院士、科学家,但这仅仅是因为他在清华大学(学校)任教27年,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数次代理清华大学校长的缘故,因此将许多成就归其名下。实际上,叶企孙严重口吃,而且自始至终未得矫治,这样的人当老师似乎有点误人子弟。当然,口吃教师也能培养出国家栋梁,只是概率和比例很小而已。后世子弟有关叶企孙的回忆录之所以夸大其词,其目的一为叶企孙造神,二为自己贴金,同时影射党和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
六、开展学术争鸣
  1965年7月3日,著名科学家朱洪元在北京科学会堂上批判了普朗克、瑞利·金斯、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言行,并将全文在当年第九期《红旗》杂志上发表,叶企孙随即在1965年第四期《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发文《关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几点意见》进行反驳。这本是正常的学术争鸣,却被某些人歪曲为“一个科学家求索真理的最后绝唱”,似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一直在压制学术自由。
七、文革经历曲折
  因作风西化,而且历史上与国民党高官关系密切,加上与某些人关系不和,叶企孙1967年6月被北大红卫兵揪斗、关押,1968年6月到1969年11月,被中央军委办公厅以“CC特务”的罪名逮捕、关押1年半之久。审讯中他承认自己是国民党特务,交代了反共反苏的事实和派遣熊大缜到冀中策反吕正操的经过。但由于三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北大副校长周培源等人的营救和保护,加上叶企孙确实做过一些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工作,出于统战考虑,军委办公厅1969年11月将其释放,为保障其基本生活,每月发放50元生活费。
  50元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当时物价便宜,加上叶企孙没有子女,50元足够生活,而多数工人月工资不超过36元。因此,当时的叶企孙衣食无忧,每天有女保姆来家照顾,根本不存在沦为乞丐的可能。某些媒体说他“晚年乞讨”、“常常身穿一件破长衫,腰间系一根草绳,迎着西北风,仰天孤坐”、“借钱买苹果”,纯属胡说八道。
  “九一三”事件后,国家加大纠偏力度,1972年5月31日,北京大学对叶企孙作出了“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结论,恢复了教授待遇,补发了以前工资,并在中关园分配了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叶企孙再次召回照顾自己几十年的“男仆”,重新过上有较高保障的生活。
  其实,国家对像叶企孙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非常照顾,据他本人回忆,解放后他的工资四百多元,比毛主席的工资还高,“文革前每月在家吃20顿饭,其余全是在外吃”,经常看戏看电影、四处游玩。特别是在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带头不吃肉,却依然给这些人“特供”牛奶,因此才有叶企孙给浮肿学生喝牛奶的段子,这些段子在说明叶企孙爱护学生的同时,也间接证明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曾获得国家优待。至于他1970年代的生活,有人说他“晚年乞讨”,有人说他家里有茶叶、饼干、巧克力、大前门香烟等稀缺物资,至于采用何种说法,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政治需要。
八、因病平静去世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因抢救无效悄然辞世,终年79岁。79岁在当时绝对属于高寿,这从侧面说明叶企孙所谓迫害有些名不副实;1977年1月19日,叶企孙追悼会在八宝山公墓举行,死后能进八宝山,这绝非普通人的政治待遇,可见叶企孙生前已获平反。
  至于叶企孙去世前因患尿毒症等病而“独卧床上,面容憔悴,已是十分衰弱贫困的老人”,可能与“迫害”有关,也可能无关,因为这是人生老病死的基本规律。如今是2023年,早已没有“文革迫害”,但医院里因尿毒症、癌症、白血病等重病而“面容憔悴”“讲话时发音迟钝,断断续续”的患者比比皆是,可见,不能笼统地将身患重病以及由此带来的症状,笼统地归结为“文革迫害”。
九、翻案困难重重
  上世纪70年代末,为否定毛主席和毛泽东时代,社会上掀起一股翻案风。某些人为捞取政治资本,借机为熊大缜和叶企孙翻案,无奈熊大缜为策反吕正操,多方联络国民党特务、携带秘密电台联络、与特务秘密会务等事实确凿,很多当事人健在,翻案阻力很大,斗争也十分激烈。直到1987年,随着某些人离世,加上社会风气日趋西化,在叶企孙才在去世10年后成功翻案。
十、疑案风波不断
  如今30多年过去了,当事人全部辞世,柴静等公知和某些西化派媒体出于抹黑和否定共产党的需要,大肆炒作熊大缜案和叶企孙案,这些人讲问题避重就轻,谈成就夸大其词,说迫害含糊其辞,将一个事实比较清楚的特务案件歪曲成旷世奇冤,从而搞乱思想、误导舆论,为西方和平演变服务,这是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典型案例。(2023-8-30)
【文/时代尖兵,本文为作者投稿】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深圳市光明谷科技有限公司|光明谷商城|Sunshine Silicon Corpporation ( 粤ICP备14060730号|Sitemap

GMT+8, 2024-12-28 15:11 , Processed in 0.084179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