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动谷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我的代码重构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09:23: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代码重构经验
整理:李肖遥

说明
大家好,我是肖遥。
本文分享对该模块进行重构时的实践经验, 具体的重构手段可参考《代码大全2》或《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本文不再班门弄斧,而侧重重构时一些粗浅的“方法论”,旨在提高重构效率。
小编未采用重量级的重构工具,仅用到Source Insight的”Smart Rename”功能。也未使用CUnit等单元测试工具,而是通过在线调测和自动化测试保证代码的正确性。
一 背景
MDU系列产品从他处接手,OMCI模块相关人员含作者在内不过三五人。除新增功能的开发外,大量时间花费在处理遗留故障上。但该模块代码庞杂且可读性差,导致大家仅了解其“大概轮廓”,难以放心地使用和维护。
此外,忙碌容易使人迷失方向。主要的时间精力花费在故障处理上时,自然无暇考虑整改代码,从而陷入四处救火、疲于奔命的尴尬境地。
二 目标
重构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而不是修改缺陷、新增功能等。
重构可以是修改变量名、重新安排目录这样简单的物理重构,也可以是抽取子函数、精简冗余设计这样稍许复杂的逻辑重构。但均不改变现有代码的功能。
重构可以将意大利面条式的杂乱代码整理为千层饼式的整洁代码。整洁的代码更加健壮,因其便于建立完善的测试防护网。同时,新手老人均可放心地修改。
期望重构之后,代码逻辑一目了然,扩展和修改非常方便,出现故障时能迅速定位和修复。前人摔跤过的地方后人不再栽倒,前人思考出的成果后人可直接借用。总之,高度人性化,极大解放人力和脑力。
最初的想法是,通过重构部分流程和代码(代码先行),建立测试防护体系,生成阶段报告,展现代码质量(实例加数据)和故障收敛曲线。借助这样的报告,可望获得领导层的支持和宣贯,也有利于绩效考核。
三 实践
具体实践时,作者并未进行纯粹的“重构”,还兼做缺陷修改,并增加自动化测试等辅助功能。原则上,对既有代码注重重构,对新增代码注重复用。
3.1 代码研读
OMCI模块代码庞杂,分支众多,上手困难(据称半年勉强入门,一年才能熟练)。若不能有效掌握现有代码,后续难免被迫付出时间健康而又得不到项目认同(事实上,模块内发现的遗留故障源源不断)。反之,若能全面掌握现有代码,后续才可能通过反向工程、系统/代码恢复和重构等手段,将模块改造得更易开发和维护,最终解放编码者自己。
为提高代码研读效率,可采用分工阅读和代码注释的方法。
“分工阅读”是指将模块分为若干块子功能(如协议解析、告警、统计、二层、语音等),组内每人负责一块或几块,不定期地交流和轮值。
“代码注释”是指在学习代码过程中,随手注释代码(大至流程、函数,小至代码行),功能、意图、技巧、缺陷、疑问等均可(凡经过思考的地方都是可加注释之处)。其中“疑问”既可咨询兄弟产品同一模块的同事再转换为功能或意图,也可由其他注释者解答。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重复钻研;经验积累;可供量化。
代码可取产品最新版本,建立服务器公共代码目录(SVN管理更好)。注释时不要覆盖其他人的注释即可。
建议注释统一格式,便于识别和检索,形如”//>”。以下示出一个代码注释实例:
1 case OMCI_ME_ATTRIBUTE_2: // Operational state
2     if (attr.attr.ucOperationState != 0 && attr.attr.ucAdminState != 1) //xywang0618> BUG: should be ucOperationState!
3     {
4         return OMCI_FUNC_RETURN_OUT_OF_RANGE;
5     }
6     break;
3.2 可读性
首先,规范变量、函数等命名。具体方法不再赘述。
其次,注释到位,尤其是全局变量和通用函数。举例如下:
1 /******************************************************************************
2 * 函数名称:  ByteArray2StrSeq
3 * 功能说明:  掩码字节数组字符串化
4             该数组元素为掩码字节,将其所有值为1的比特位置转换为指定格式的字符串
5 * 输入参数:  pucByteArray: 掩码字节数组
6             ucByteNum   : 掩码字节数组待转换的有效字节数目
7             ucBaseVal   : 掩码字符串起始字节对应的数值
8 * 输出参数:  pStrSeq     :掩码字符串,以',''-'间隔
9             形如0xD7(0b'11010111)  ---> "0-1,3,5-7"
10 * 返 回 值:  pStr        :pStrSeq的指针备份,可用于strlen等链式表达式
11 * 用法示例:  INT8U aucByteArray[8] = {0xD7, 0x8F, 0xF5, 0x73};
12             CHAR szSeq[64] = {0};
13             ByteArray2StrSeq(aucByteArray, 4, 0, szSeq);
14                ----> "0-1,3,5-8,12-19,21,23,25-27,30-31"
15             memset(szSeq, 0, sizeof(szSeq));
16             ByteArray2StrSeq(aucByteArray, 4, 1, szSeq);
17                ----> "1-2,4,6-9,13-20,22,24,26-28,31-32"
18 * 注意事项:  因本函数内含strcat,故调用前应按需初始化pStrSeq
19 ******************************************************************************/
20 CHAR *ByteArray2StrSeq(INT8U *pucByteArray, INT8U ucByteNum, INT8U ucBaseVal, CHAR *pStrSeq);
最后,整改晦涩难懂的代码。主要有两种手段:
1) 改写方法
以PON光路检测为例,底层接口提供的光功率单位为0.1uW,OMCI协议Test消息上报的光功率单位为0.002dBuW,而Ani-G功率属性单位则为0.002dBmW。
原有代码转换如下(为突出重点有所改编):
1 INT16S wRxPower = GetRxPowerInDot1uW(); //接收光功率
2 if(wRxPower < 1){
3     wRxPower = 1;
4 }
5 /*0.1uw to 0.002dbm*/
6 dblVal = 10 * log10(wRxPower) - 40;
7 dblVal = dblVal * 500;
8 wRxPower = (INT16U)dblVal;
9 wRxPower  = (int)wRxPower*100;
10
11 /*opt pwr  0.00002db      X  * 0.00002*/
12 wRxPower = wRxPower + (30 * 500) * 100;
13 if(wRxPower < 0){
14     val = (INT16U)((0 - wRxPower) / 100);
15     val = (((~val) & 0x7fff) + 1) | 0x8000;
16     wRxPower = val;
17 }
18 else{
19     wRxPower = wRxPower / 100;
20 }
可见,原实现中转换关系非常晦涩难懂。其实借助1dBuW=10*lg(1uW)和1dBuW-1dBmW=30dB两个公式,经过简单的数学推导即可得到更简洁易懂的表达(为突出重点有所改编):
1 INT16S wRxPower = GetRxPowerInDot1uW(); //接收光功率
2 //Test单位0.002dBuW,底层单位0.1uW,转换关系T=(10*lg(B*0.1))/0.002=5000*(lgB-1)
3 wRxPower = (INT16S)(5000 * (log10((DOUBLE)wRxPower)-1));
4
5 //Ani-G功率属性单位0.002dBmW,Test结果单位0.002dBuW
6 //转换关系A(dBmW)*0.002 + 30 = T(dBuW)*0.002,即A=T-15000
7 INT16S wAniRxPwr = wRxPower - 15000;

注意,原实现中误认为Ani-G功率属性与Test结果的单位相同,新实现已修正该错误。
2) 封装函数
以实体属性的掩码校验为例,原有代码如下:
1 /*掩码初校验*/
2 if ((OMCIMETYPE_SET == vpIn->omci_header.ucmsgtype)
3  || (OMCIMETYPE_GET == vpIn->omci_header.ucmsgtype))
4 {
5     wMask = W(response.omcimsg.auccontent[0],response.omcimsg.auccontent[1]);
6     usSupportMask = (1 << (OMCI_ATTRIBUTE_NUMBER - map.num))-1;
7     if( 0 != (wMask & usSupportMask))
8     {
9         OmciPrint_warn("[%s] check mask warning: (meclass[%u], meid[%u], msgtype[%u], mask[0x%x], unsupport mask[0x%x])!\n\r",
10                        FUNCTION_NAME, vpIn->omci_header.wmeclass, vpIn->omci_header.wmeid, vpIn->omci_header.ucmsgtype, wMask, usSupportMask);
11     }
12 }
对usSupportMask赋值及判断的语句(第6~7行),用于校验掩码是否越界。为更具可读性,将其封装为如下函数:
1 /******************************************************************************
2 * 函数名称:  OmciIsMaskOutOfLimit
3 * 功能说明:  判断实体属性掩码是否越界(比特1数目超过属性数目)
4 * 输入参数:  INT16U wMeMask  :实体掩码
5 *           INT8U ucAttrNum :属性数目
6 * 输出参数:  NA
7 * 返 回 值:  BOOL
8 ******************************************************************************/
9 BOOL OmciIsMaskOutOfLimit(INT16U wMeMask, INT8U ucAttrNum)
10 {
11     //wMeMask     :mmmm mmmm mmm0 m000
12     //wInvertMask :0000 0000 000i iiii
13     INT8U wInvertMask = (1 << (OMCI_ATTR_MAX_NUM-ucAttrNum)) - 1;
14     return (0 != (wMeMask & wInvertMask));
15 }
封装后的函数名恰当地起到“自描述”的作用。
3.3 在线调测工程
该产品作为嵌入式终端,需要在Linux系统中编译打包版本,然后将其下载到目标单板上运行。这种交叉编译方式对于单个模块的调试而言,效率无疑比较低下。
为提高调测效率,在Linux服务器搭建在线调测工程。即提取OMCI模块代码,稍作改造后直接在服务器上编译和运行。这样就可避免每次修改代码都要重启单板升级大版本,调测效率极高。
为使模块可独立运行,需要编写模拟接口以屏蔽底层调用,并裁减暂不必要的特性(如线程和通信)等。
3.4 模拟数据库
OMCI模块使用某内存数据库来管理需要持久化的实体信息,但该数据库代码内调用了大量平台相关的接口,不利于实现模块的在线调测。因此,作者研读源代码后编写了一个模拟数据库。该库仿照模块使用的几个原库接口及行为,模拟接口内部校验均增加错误信息打印,以便于排障。
此外,在数据库接口原语的基础上二次封装统一接口,一举消除模块内数据库操作代码的凌乱和重复。
3.5 自动化测试
没有测试保护网的重构,无异于没有血源的外科手术。
首先,公共接口和函数均提供有相应的测试函数,兼做示例和用例。如:
1 //Start of ByteArray2StrSeqTest//
2 VOID ByteArray2StrSeqTest(VOID)
3 {
4     //ByteArray2StrSeq函数算法不甚优美和严谨,应多加测试验证,如有可能尽量优化。
5     INT8U ucTestIndex = 1;
6     INT8U pucByteArray[] = {0xD7, 0x8F, 0xF5, 0x73, 0xB7, 0xF0, 0x00, 0xE8, 0x2C, 0x3B};
7     CHAR pStrSeq[50] = {0};
8
9     //Time Consumed(x86_gcc3.2.3_glibc2.2.5): 72us
10     memset(pStrSeq, 0, sizeof(pStrSeq));
11     ByteArray2StrSeq(pucByteArray, 4, 1, pStrSeq);
12     printf("[%s]<Test Case %u> Result: %s, pStrSeq = %s!\n", __FUNCTION__, ucTestIndex++,
13            strcmp(pStrSeq, "1-2,4,6-9,13-20,22,24,26-28,31-32") ? "ERROR" : "OK", pStrSeq);
14
15     //Time Consumed(x86_gcc3.2.3_glibc2.2.5): 7us
16     memset(pStrSeq, 0, sizeof(pStrSeq));
17     ByteArray2StrSeq(pucByteArray, 4, 0, pStrSeq);
18     printf("[%s]<Test Case %u> Result: %s, pStrSeq = %s!!!\n", __FUNCTION__, ucTestIndex++,
19            strcmp(pStrSeq, "0-1,3,5-8,12-19,21,23,25-27,30-31") ? "ERROR" : "OK", pStrSeq);
20
21     //Time Consumed(x86_gcc3.2.3_glibc2.2.5): 4us
22     memset(pStrSeq, 0, sizeof(pStrSeq));
23     ByteArray2StrSeq(&pucByteArray[4], 2, 1, pStrSeq);
24     printf("[%s]<Test Case %u> Result: %s, pStrSeq = %s!\n", __FUNCTION__, ucTestIndex++,
25            strcmp(pStrSeq, "1,3-4,6-12") ? "ERROR" : "OK", pStrSeq);
26
27     //Time Consumed(x86_gcc3.2.3_glibc2.2.5): 4us
28     memset(pStrSeq, 0, sizeof(pStrSeq));
29     ByteArray2StrSeq(&pucByteArray[6], 2, 1, pStrSeq);
30     printf("[%s]<Test Case %u> Result: %s, pStrSeq = %s!\n", __FUNCTION__, ucTestIndex++,
31            strcmp(pStrSeq, "9-11,13") ? "ERROR" : "OK", pStrSeq);
32
33     //Time Consumed(x86_gcc3.2.3_glibc2.2.5): 5us
34     memset(pStrSeq, 0, sizeof(pStrSeq));
35     ByteArray2StrSeq(&pucByteArray[8], 2, 1, pStrSeq);
36     printf("[%s]<Test Case %u> Result: %s, pStrSeq = %s!\n", __FUNCTION__, ucTestIndex++,
37            strcmp(pStrSeq, "3,5-6,11-13,15-16") ? "ERROR" : "OK", pStrSeq);
38 }
39 //End of ByteArray2StrSeqTest//
此外,模块内还增加自动化测试功能(TestSuite),可用来验证批量或单个实体的配置和查询操作。批量测试结果统计如下(省略各实体的具体测试结果):
在上述测试结果中,Failed TestCase(s)最为关键,表示失败的用例数目。此外,UnCompared TestCase(s)表示未做比较的条目数,如获取时间等易变属性的实体,无法预置恰当的期望结果,因此未做比较。测试过程中的打印信息可保存为日志文件,然后在打印日志中搜索Failure关键字,即可获知哪些配置失败。
当大量修改当前代码时,借助上述自动化测试功能,可迅速获知修改结果的影响。在开发新功能时,可先设计好测试用例和期望结果,然后按照“测试驱动开发”的模式来编码,提高编码效率和正确率。
3.6 直捣核心
传统的重构步骤是先容易后困难,先外围后核心。而作者反其道而行之,首先重构核心公共的代码。这样做的好处是:
1) 便于梳理头文件包含关系
在线调测工程中最初只保留最为公共的代码文件(如日志功能),重构并调测通过后再逐步添加其他单一功能的目标代码。该过程中会按需拆分和/或组合文件,减少头文件的嵌套和交叉引用。
2) 避免重复工作甚至返工
公共代码重构后并封装后,对较外围的应用代码重构时会更容易消除冗余。若先重构好外围代码,很可能发现某些逻辑可以统一到公共代码内,从而导致大面积返工;而若先着手重构公共代码,则通过研读外围代码对其的使用方式,很容易及早甄别这些冗余性。
3) 迭代验证 在重构后的公共代码基础上逐步叠加外围代码时,也在反复测试公共代码的正确性和易用性。4) 增强信心
先核心后外围、逐步叠加验证的过程可控,可增强大规模重构时的信心,缓解压力。反之,若先重构好外围代码,等触及核心时牵一发而动全身,压力极大。
四 效果
在某产品代码基础上,进行OMCI模块DB/LOG/实体存取/消息处理/性能统计等重构。经过三个多月的重构后,模块代码复杂度大幅下降(某核心源文件平均复杂度降为原先1/4),代码显著精简(据不完全统计已精简万余行),同时更具可读性。新增代码的过程中,编写大量工具类宏和函数,并增加OMCI自动化测试、内存检测等实用功能。
通过LineCount和Source Monitor度量某功能代码重构效果,如下表所示:
注:为便于统计比较,合并SNdbplat.c与SNdbplatSpecial.c为SNdbplat&Special.c。
此外,重构过程中积累的通用框架、代码及经验,可进一步应用到新的项目中。


+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深圳市光明谷科技有限公司|光明谷商城|Sunshine Silicon Corpporation ( 粤ICP备14060730号|Sitemap

GMT+8, 2025-1-16 07:01 , Processed in 0.13353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