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觅》
——真人
读《觅》
王西凉
先前读过李军一本叫《悟》的书,其内容集中在“悟出做人的道理”上。这次读他的第二本书稿《觅》,明显的感觉是作者在感悟人生的心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考空间,抓住了一道思想的亮光,展示了作者后积薄发的写作实力 。
《觅》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一个很少有人专门涉足的领域——人的心灵。作者透过五光十色的现实生活,在不乏时髦的议论调侃中,挖掘人生的意义。作品中浸透的厚重使命感使人失去了往日读文学作品的轻松愉快,不时在沉思中窥视作者“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丰姿,在品味中体会作者的所觅所得,在想象中再现作者所描绘的人生境界。
作者把人生看作是人的心灵发展过程。人自身的理性与生活和生命的困惑促使作者对自己和身边的妻子、儿子、父母、朋友、亲戚以及所见所闻,进行心理的审视和拷问。兴之所至形成的各个篇章,看起来互不贯连,若拨开枝叶,略其芜杂,就会发现作者对人生要义的定位是十分明确的,在作者看来,心灵的全部内涵,统一于传承、感悟和追求的过程之中。作为具有理性的人在世界上生活,自觉地传承着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文化。人和动物都能靠本能传承生命,而动物却不能靠意志、理性和责任传承文化。这就是人有心灵并能一代一代得到传承的原因所在。人的生命历程就是从生到死的过程。只要是活着的人,都得经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从这种矛盾运动中感悟到成功与失败、满足与失望、幸福与不幸、快乐与痛苦,构成了心灵的全部内容。人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就是不愿意离开自己正在经历的心灵感悟。成熟的心灵总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凡是现实的就不是理想的;凡是理想的也就不是现实的。当理想成为现实时,新的理想又会出现在前边。人们正是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升华。作者把人生看作是传承、感悟、追求相统一的心灵发展过程,这种心灵的揭秘,是“觅”到真谛,也是全书的灵魂。
《觅》中的所有文字,都是作者从“我”的角度发自内心的感言。读起来有一种近距离的感受,似乎是老朋友见面,敞开心扉,无所顾忌,不吐不快,直到想说的话说完为止。各篇的观点无论是认同的还是不认同的,都能从作者心灵自然流露的清纯中得到滋补;从作者慷慨激昂的雄辩中得到启迪;从作者独特的视觉中得到美的享受。因激情的喷发而不刻意谋篇的自由,因力图破竹而显露的尖刻,因冲破世俗的执着而表征的狂傲,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所形成的魅力,使人产生以心接心的冲动和震撼。
现代物质文明与人们的心灵缺失反差拉大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扭曲的心灵不可能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畸形必然造就畸形的社会。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本在人,关键在于打破人的心灵束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李军以一个著作者的历史责任感,紧紧抓住这一时代课题,经过艰苦的劳作,把自己探密心灵发展历程的新作呈现给读者。和任何作家的作品一样,本书并不完美,因是探索值得商榷的观点更多。但本书所昭示的通过完善心灵而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却会随着历史的进程而凸现在人们面前。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哲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