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更漏子·送孙巨源》赏析
苏轼《更漏子·送孙巨源》赏析更漏子·送孙巨源【宋】苏轼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注释:孙巨源:孙洙,字巨源,苏轼同僚。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孙巨源即将回朝任起居注知制诰,苏轼作此词送别。
涵空:指水映天空。
西汉二疏:即疏广、疏受,两人位叔侄,皆东海(海州)人。疏广为太子太傅,疏受为少傅,皆官居要职而同时请退乡里,受世人景仰。
槎:即乘槎。
使君:此处指的是孙巨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月,苏轼在楚州(今江苏淮安)别孙巨源,作此词。
上片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洙。二疏叔侄皆东海(海州)人。孙洙曾知海州,故云“二疏乡里”。对海州来说,孙洙和二疏一样都是值得纪念的。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三句说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所钟,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后有孙洙,都为此水色山光增添异彩。
“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三句以二疏事说孙洙。“新”与“旧”二字,将二疏与孙洙联系在一起。点明,这虽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但说的却是眼前人。孙洙海州一任,白发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老友在此邦留下的深恩厚义所致。此意与诗中所设想的“景孙楼”暗相关合。
下片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作者借以说孙洙,谓其即将浮海通天河,晋京任职。“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海”与“山”照应上片之“水”与“山”,将乘槎浮海故事与海州及孙洙联系在一起。在作者的想象中,当时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准时来到海上,人(孙洙)则未有归期。
“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其中“有信”、“不归”,就把着眼点集中在眼前人(孙洙)身上,突出送别。这里,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说应召晋京,一方面以归期无定抒写不忍相别之情。
作者以这两个故事为孙洙送别,既是对孙洙的赞颂,也体现了自己的不安情绪。在仕途上,作者与孙洙有着共同的遭遇,作者之不忍别,其中包含着仕途中的无穷忧患情思,不仅仅是“故人恩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