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七巧板增进孩子智力
时下,京城兴起了一类新的学龄前儿童教育形式:“能量娃学习会馆”、“儿童学习会馆”。据家长反映,三四岁的顽童进入会馆三个月,就可以认识500多个汉字。在其他方面,如数学、英语等也都是成绩斐然。细究其原因后发现,这类学习方法无非是充分调动孩子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功能,有时会辅以现代技术,使孩子在玩耍中加深记忆,提升认知。殊不知在中国民间已经流行了千百年的七巧板,就堪称“能量教育”的教具。在中国远古时代,人们为了增加宴会的欢乐气氛,故意把宴桌拼摆成不同方位。由宴桌的拼摆演变为薄板拼凑的游戏,这就是今天七巧板的来历。标准的七巧板是由两块大三角形、一块中三角形、两块小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组成。玩的时候,就利用这七枚板块,拼成各种图案,如人物形体、动物植物、住房建筑、船桥车马、太空图像、几何图形等等,变幻更替,妙趣横生。中国文字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象形和拼凑。把文字的偏旁、首尾做成板块,老师指导,孩子动手,岂不可以大大提高认识汉字的能力和效率?
人们学习知识,主要依靠在大脑皮层产生记忆,以及记忆之间产生联系。而记忆的获得,主要是知识元素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在大脑皮层的相应部位产生兴奋痕迹。当然,最重要的是视觉、听觉和触觉。一种感官刺激通过一个渠道传入大脑,此时在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痕迹可能是浮浅的,短暂的。如果通过多个渠道同时传入大脑的同一部位,则痕迹就要深刻得多,留存时间也相对持久。如果多个感官、多种渠道反复作用,记忆产生的牢固性,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娃娃会馆”产生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就是利用教学道具,使知识元素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渠道,强化幼小大脑皮层的兴奋灶。
孩子们学习中国文字是这样,作为启蒙教育的其他知识,如数学、英文等也是这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