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早熟干扰物惹的祸
最近,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生殖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蔡德培教授刚刚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引致儿童性发育异常的机理及其中药治疗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对正常儿童及性早熟患儿血清中多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的含量进行了监测,并与患儿生殖器官病变程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儿童已较普遍地受到EEDs污染;而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EEDs污染与儿童性早熟发病有密切关系;并提出了针对EEDs生殖毒性,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性系列中药治疗方案。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化学物质通过废水、废气、废渣、农药等多种途径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针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还远未跟上,致使我们目前的生存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病因素。
“易进不易出”的EEDs
近年来国外大量文献报告,环境污染特别是由洗涤剂、农药及塑料工业等向环境排放的物质及其降解产物,能够产生一系列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如洗涤剂中的烷基化苯酚类,有机氯农药中的DDT、六六六,有机磷酸酯,拟除虫菊酯,除草剂,塑料增塑剂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料制品焚烧产物四氯联苯并二恶英,及其他工业用化学物质——合成树脂原料中的双酚A、绝缘材料中的多氯联苯等,多达上百种。这些物质具有一些共同的生物学特点,如在环境中长期存在;易被机体吸收,但不易被生物降解,且不易被排出,可在机体内长期蓄积,脂肪组织是其蓄积的主要场所;极微量就可引起细胞功能的显著改变,尤其是处于发育阶段的个体(胚胎、新生儿及青春发育期)对其敏感性更高。
它们在自然界中浓度虽低,但相互之间的联合作用甚强。当它们通过某些途径,如污染水源、食物或经皮肤吸收进入机体后,可以干扰内分泌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与受体结合、代谢等途径,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协调和稳定。
对男女均有生殖毒性
大量文献报告,大多数种类的EEDs往往同时具有拟雌激素作用和抗雄激素作用的双重活性,不仅可引起男性生殖系统的损害及功能异常,如导致精子畸形率升高、精液量和精子数减少、精子活动度降低、睾丸和附睾萎缩等,而且也可引起女性生殖系统的损害及功能异常,如性分化异常、性发育提前、子宫内膜异位、乳腺癌及卵巢癌的发病率增加。因此,EEDs对男女两性均具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处于发育阶段的个体,如胚胎期、新生儿及青春发育期,对EEDs的敏感性很高,摄入很低的剂量就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和生殖器官功能的持久损害。
我们对性早熟女孩及正常女孩血清中几种有代表性的EEDs(包括洗涤剂降解产物、有机氯农药DDT的代谢产物、塑料增塑剂等)的含量进行了监测,并对患儿的生殖器官及骨骼病变的程度作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儿童血清中均检测到了具有代表性的EEDs,性早熟患儿血清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这表明当前的正常儿童已较普遍地受到EEDs的污染,而性早熟患儿受EEDs污染的程度还要严重得多。这证实了EEDs的污染与儿童性早熟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对女性而言,EEDs可作为假性性早熟的直接病因。而对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启动的真性性早熟患儿,EEDs可成为其发病的重要促进因素。由于大多数种类的EEDs往往同时具有拟雌激素及抗雄激素的双重活性,因此对男性而言,EEDs则可作为原发性性腺发育不良的直接病因。而对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低下的青春期延迟患儿,EEDs可成为其发病的重要促进因素。
临床上我们已观察到不少男性青春期延迟的患儿。这些患儿显著肥胖、睾丸及阴茎发育不良、乳腺组织增生、血清促性腺激素及睾酮水平低下,而雌激素水平显著升高。此类患儿的发病除了与其体内脂肪代谢异常有一定关系外,还与患儿受EEDs污染的水平较高有密切关系。
别吃污染严重的水产品
鉴于EEDs可对儿童正常的性发育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积极采取防控措施,无疑对提高下一代青少年的发育水平非常重要。
对于环境污染的整治,迫切需要得到政府的足够重视,责成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及完善相关产业及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并认真地监督实施,从源头上杜绝这些有害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
作为家长,应尽量保护儿童少受环境致病因素的侵害。环境致病因素不仅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及植物中,还容易通过食物链在生态系统内进行生物富集,达到相当高的浓度。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的研究已证实,从受污染的水域中捕捞出来的水生生物,如鱼、虾、蟹、河蚌、泥螺等,其肌肉中邻苯二甲酸盐的含量比水中高10~9000倍,说明摄食这些水生生物是人体受EEDs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儿童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尽量避免食用受污染较严重的水产品。深海的水生生物未受到明显污染,食用应该比较安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