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e9sBC1k 发表于 2021-6-8 17:32:48

植树节后养和护

在人多地少的上海,“挥舞铁锹亲手种树苗”的传统植树节过节方式或将过时。据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昨日消息,今年义务植树面积创新低,仅24.8万平方米,而可供认养树木数将创新高,达8.99万株树木。(3月9日《东方早报》)
  植树节上海遭遇的尴尬,也是很多大城市的写照。时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里的树林越来越少了,可供植树的面积也同样捉襟见肘。尤其是在诸如北京、上海这样人口密度很高的大城市,能够植树的地方还真是难觅。
  植树节的意义其实无需赘言。2010年的舟曲泥石流灾害仍然让人唏嘘不已,造成这一灾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人类的不合理的开发。“我们舟曲过去为国家贡献了上百亿立方的木材,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舟曲县引以自豪的成绩,但成绩的背后,却是深深地叹息。曾经有一位舟曲县主要领导在对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历史回忆中说到:这里曾经是水草丰茂、山林葱翠的陇上江南。但在持续大规模砍伐后,失去植被的山体逐渐风化流失,每遇狂风暴雨就会出现泥石流甚至塌方。舟曲如此,黄河流域也如此,事实上,这已经成为中国很多地方的共性。
  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在森林资源遭到持续破坏的前提下,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提议,为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决定每年3月12日为全国的植树节,并规定:除老弱病残外,年满11周岁的中国公民,每人每年必须义务植树3至5棵。
  不可否认,在植树节,各地的党政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带头植树,这是值得肯定的,对于倡导全民来植树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在近些年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重“数量”轻“质量”、 重“植”轻“管”的问题,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春天种,夏天黄,秋天死,冬天进灶膛”的极端现象,如此以来,植树造林也变成了“植树造零”。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实际问题,比如植树面积快速减少,等等。
  很显然,我们的植树节不能再满足于“挥舞铁锹亲手种树苗”的这种传统的方式,而应该有所创新,而且是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科学合理。
  具体来说,就是倡导目前上海这种改“植”为“养”,即倡导市民朋友认建认养古树名木等。事实上,保护一棵树,护理一棵树,其实际意义并不亚于单纯地植上一棵树。尤其是在植树面积越来越紧缺的前提下,“养”的意义更能得到具体的体现。众所周知,植树是一方面,但要想让一株小树苗茁壮成长,其后续的“养”必须长期化、常态化、责任化,否则就难以成形,更别说能够长成参天大树了。而市民认建认养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而且非常有实际操作性,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可供认养树木数将创新高,达8.99万株树木。
  此外,我们植树了,除了护理的“养”外,更要注重保护这个环节。事实上,少砍一棵树,其实就等于多植了一棵树,倘若我们能够改掉大肆浪费森林资源的习惯,其实也就等于保护了树木,也就等于植树了。当前,在一些地方,纸张、筷子、家具成为产业,并且远销国外,成为支柱产业,而这些产品的“原材料”都是我们长在地里的大树,是以砍伐林木、破坏森林资源为代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倡导全民不但要植树,更重要的是让全民减少这种对林木资源的需求和浪费。
  总之,我们倡导大家在植树节种树,进而倡导全民植树,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种树之外,我们更要注重形式和方法的创新,认建认养树木,或者减少一些对林木的需求,都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也是植树节深入人心的出路所在。
作者:陶功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植树节后养和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