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现在所读的书,就是选择将来所走的路。
选择现在所读的书,就是选择将来所走的路。能不能将现在的读书选择,跟回到过去重新开始的道路选择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读书选择加人生道路选择,再加上一个进入过去重新选择的综合题,是一个人文加科学的综合题。在当前讲究效益、市场经济发达的时代,人们如果能挤出一点时间读书,往往面临这样的选择:读马上见到功利的书,还是读能最终获得愉快的书?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而且一般也都会得到效益和功利。可是,如果知道以前那些当时获得功利的人最终未必都愉快,你还会只读与功利相关的书吗?
读什么书,是选择读书种类的问题,也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人们常说,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体现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体现了必然性。那是就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这里要说的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同样一种必然性,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版本。
历史被改写的契机是随时存在的。其实,不一定非得是著名历史人物的某一次选择才能改变人类的历史,此岸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引起彼岸的一场龙卷风,古代一介平民的一次行为选择,都可能改变现在的社会和人口组成状况。历史与现实(包括我们的存在)成为我们现在所看到这个样子,是亿万次偶然选择的结果。每一个个人的历史成为现在看到的样子,也同样是他(还有别人)多次选择的结果。
历史选择成为现在这样的几率之小,跟宇宙成为现在这样的几率之小很相似。20世纪科学家们一直在探讨,为何宇宙是我们看到的这种样子?为什么刚好人类遇上这样一个适合智慧生命生存的环境?宇宙在初始状态的随机选择,决定了它到现在刚好是这个样子。
中国古人说:“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意谓宇宙包含着空间和时间两部分。时间(古往今来)就是历史的长度,宇宙和历史二者都有时间的内容。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类为什么是这样的?生存的意义是什么?这些作为人必须思考的、而且自古至今一直为哲学家们所研究的问题,无不与宇宙起源、时空变化等问题有直接关系。
必须以历史为镜子,进入历史,因此必须读史。历史是发展变化而又有规律的,可以资鉴。如果我们读历史,以历史的兴衰存亡之道为借鉴,就能替古人进入历史重新选择,也就是能以古人为鉴,自己进行现在的选择,改写将来的历史—将来的历史很快就成为过去的历史!
宋人把一部历史叫《资治通鉴》,那是为了改写宋代及宋以后的历史,客观上也是改写了我们现在之前的历史。我们读古人的历史就像进入过去,观古人的得失,就是在作我们的选择。所以要进入过去改写以后的历史,就首先要读透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艺术都要读到。
读哲学和历史著作,提高思维的质量;读科普著作,把科学的道理与人文的精神结合起来;读高品位的书,形成高品位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标准,你也可以进入过去、预知未来、改写历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