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根本对这样的官位不感兴趣
走 上 井 冈 山走 上 井 冈 山
——无影清风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
每次听《十送红军》这支动人的红军歌曲,“拿山”这个地名,对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因为,自己曾经在那里学习和生活过。
1978年春天,我考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井冈山分校”(后改为“吉安农校”)学习。学校就设在拿山。
拿山是井冈山的一个乡,那时候还叫公社。它在井冈山的东北部,与泰和县碧溪乡接壤,距茨坪大约30公里。
到校后不久,学校给我们上了最难忘的一课——向红军学习,行军“拉练”。
那天早晨,春光明媚。我们早早地起床,吃过早餐,把自己的铺盖和换洗的衣服打包,扔到学校的大卡车上。每人左肩挎着水壶,右肩挎着书包(装着午餐吃的馒头),背上背着一个大斗笠。校长一声令下,我们学生和带队的老师,好几百人排成一字长蛇阵,逶迤向着井冈山的中心——茨坪进发!
出了校门,沿着公路走了4公里,就到了厦坪。和她的名字相一致,是山区难得的一小块冲积平原。现在的井冈山市新城区建在这里,地形可能是决策者选中她的因素之一。
过了厦坪,路就像矮子爬楼梯——步步登高。带队的老师也许是为了走近路,也许是为了让我们体会当年红军行军的艰难,不走大路走小路,我们大部分时间在深山密林中穿行。绿的树,红的杜鹃,追花逐粉的昆虫,叮咚作响的山泉,同学们都被这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女同学们放开了歌喉,唱起了“送郎当红军……”;男同学也诗兴大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山区的天,说变就变。出发的时候还是艳阳高照,进山不久就下起了小雨,而且一会儿阴雨一会儿晴。背上的斗笠派上了用场,这时候,同学们不得不佩服带队老师的先见之明。
随着行军时间的延长,路越来越难走,队伍中的歌声和说笑声渐渐平息下来,耳边只有自己呼哧呼哧的喘息声和同学们的脚步声。不少同学还长出了“第三只脚”——在路边捡了根树枝当拐棍,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用来平衡自己的身体。遇到陡峭的地方,我们只好学祖先的样子,手脚并用,攀援而上。
就这样,我们靠自己的双脚,把罗浮、石市口、桐木岭等一老年白癜风患者的用药注意个个新鲜而又陌生的地名甩在了身后。下午三点多钟,我们终于来到了令人神往的茨坪。
第二天,我们在茨坪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毛泽东同志旧居”、“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和“南山公园”等旧址和景点。
第三天,带着水和干粮,我们徒步前往17公里之外的“黄洋界哨口”。“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站在这天下闻名的哨口,耳边犹如响起当年红军的隆隆炮声。下午回茨坪的时候,我们顺道参观了“大小五井”的红军旧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就在这革命摇篮中孕育。井冈山红军的革命事迹,激励着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倍地努力,创造出新时期更加辉煌的业绩。
联系方式:(Email)wkg001956@sina.com|
页:
[1]